武漢昱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産業鏈條不斷延長、應用生态日益豐富

作爲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和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雙節點城市,甯夏中衛将雲計算和大數據産業作爲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重點工程持續推進。2020年,中衛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20.8%,對GDP增長貢獻率達33%,帶動就業3500人以上。教室前頭的大屏幕上,是千裏之外熱帶雨林的直播投影。11歲的米百靈攥着彩筆,在本子上畫出一片大大的藍色雲朵。這是甯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宣和鎮東台學校的多媒體美術課堂。通過不遠處西部雲基地的數據傳輸,孩子們清晰地看到了遠方的景象。作爲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和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雙節點城市,中衛正将雲計算和大數據産業作爲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重點工程持續推進。 18日舉行的中衛“雲天大會”主論壇,以“綠色發展·數據共享”爲主題,見證雲計算、大數據産業在這片土地上紮根與勃發。栽下梧桐樹,引得鳳來栖 走上中衛工業園區的一座土丘,一眼望去,銀白色的廠房漸次鋪展。“是不是有點冷?”迎着風,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張建華緊了緊衣服說,“溫度低,就是我們發展雲産業的優勢之一。” 中衛年平均氣溫8.8攝氏度,适宜發展全自然風冷。同時,這裏清潔能源占比90%以上,水和天然氣價格相對低廉,土地資源豐富,是光纖網絡建設的最佳選擇地。“自然條件雖然好,可也要豎起梧桐枝,才能引來金鳳凰。”2014年,西部雲基地剛開始建設,工業園區規劃建設局局長雍家鵬就憋着一股勁,“産業發展,基建先行,要做就做國際最高标準。



走進園區,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高高矗立的數座高壓電塔和110千伏變電站。“經過幾年建設,我們的電網不僅輸電量大,供電安全性也高。”指着太陽下閃光的電塔,雍家鵬頗爲自信,“一般爲了保證供電穩定,會采取雙路供電,一路斷了可以用另一路,然而我們用了四路供電,在備份之上再做備份。” 在看不見的地下,建設标準也毫不含糊。在國家(中衛)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一排排機櫃排列整齊,密密麻麻的排線收束在一起向外延伸,通向幾千公裏之外的節點城市。“要想富,先修路。同樣的道理,大數據産業想發展,首先就要修一條信息高速公路。”中國聯通中衛分公司總經理陳志鵬介紹,西部雲基地剛開建時,中衛與北京、西安、太原等直連的信息通道就被接連鋪設。“樞紐節點之間互通,能夠讓數據流通速度更快、延遲更低。” 中衛市雲計算和大數據發展局局長馮旭坦言,“隻有做好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企業才願意落地。” 如今,良好的自然條件和基礎設施爲中衛引來了“金鳳凰”,6個超大型、大型數據中心建成投運。據統計,中衛已累計完成投資80億元,建成機房面積約25萬平方米,服務器裝機能力達到60萬台,成爲目前國内服務器裝機能力領先的城市之一。促産業升級,高質量發展“遠在北京的外賣用戶下單,數據便能在幾毫秒内傳輸到中衛并完成運算。”馮旭介紹,中衛數據中心集群建成後,招商引進了200餘家雲計算企業。 雲計算産業在中衛蓬勃發展,吸引了全國頭部公司入駐,也深刻影響着當地企業的發展方向。“互聯網頭部公司從地域上來說距離中衛太遠,隻有通過本土化的支持,雲計算産業才能更順暢地發展。”中衛市恒力電控公司負責人陳鴻慶言語中透着自信。可就在5年前,對于是否轉型做最熱門的大數據産業,他心裏還犯嘀咕。 真正讓陳鴻慶下定決心的,是去西部雲基地的一次參觀。親眼看看機櫃、和大數據公司負責人長談之後,他心裏有了底。“參觀之後,覺得數字産業離我們很近。這種近,不光是物理距離,還是心理距離上的。”2016年,這家曾經以電子儀表爲主營業務的中衛本土公司全面轉型,着手開發大數據應用産品,并于2020年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稱号。



2019年9月,中衛市出台《關于加快建設“雲天中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着力培育新産業這和新業态。借此“東風”,更多加入轉型大潮的本土企業積累起技術,走上了追求高附加值的發之路。 2014年,西部雲基地開建之際,中衛本土企業美利紙業進入雲計算領域,成立中冶美利雲産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現在服務器已經全部租用出去,雲産業的營收已經占到集團總體營收的80%。”美利雲運營總監李輝介紹,“從單純賣機櫃,到逐步升級到提供運維技術、服務制度,現在我們可以做到一個客戶一套策略,售賣建設标準。”經過7年發展,中衛大數據産業鏈不斷延長、産業生态日益豐富,也改變着當地人才的職業道路。 見到美利雲中衛數據中心運維負責人潘玉亮時,他正穿過一排排支架,仔細檢查每一台機器。“從來沒想到會幹這一行。”這個皮膚黝黑的小夥子早些年在石油領域工作,負責電子儀表的調試。經過幾年學習,他已經成爲公司的技術帶頭人。“剛開始全是外地專家帶着我們幹,現在中衛本地的工作人員也成長起來,逐漸形成了一支本土化的運營團隊。” 截至目前,中衛市信息産業每年以超過20%的速度增長。



2020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20.8%,對GDP增長貢獻率達33%,帶動就業3500人以上。服務上雲端,民生享智能 在中衛,每個人都對“雲”有着自己的理解。“有了雲,診療更方便了。”中衛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師羅麗說。最近,她每天都要抽出兩個小時坐在醫院的遠程心電中心,診斷9家基層衛生院傳來的心電圖。 患者在鄉鎮衛生院拍攝心電圖像,市裏的醫生在電腦上一點,在3分鍾内便可完成初步診斷,“有了這套系統,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市級醫院的診療服務。”羅麗說,醫院已經建成遠程影像中心、遠程心電中心,先後完成7191例遠程影像診斷和4294例遠程心電診斷服務。 2018年7月,甯夏獲批創建全國首個“互聯網+醫療”示範區,依托中衛的雲産業基地,相繼研發出智能監測戒指、遠程巡回診療車等,逐漸深入人們健康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有了雲,清掃更加精準了。”車水馬龍的大街上,保潔員姬學鑫打開手機APP,自己的行動軌迹和負責片區在地圖上清晰可見。 通過搭建“環衛雲”大數據平台,746萬平方米的城區保潔面積被細化爲238個責任片區,保潔員的清掃範圍更明确,反應更及時。中衛市環衛部門建立起精細化監測體系,通過動态巡查,實現城區地表垃圾停留時間不超過5分鍾。2017年,相關經驗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智慧政務、智慧環保、智慧農業、智慧消防……越來越多的民生工程正在接入中衛的網絡雲系統。“将大數據技術與公共服務相結合,落地中衛,有助于推動解決民生問題,增進民生福祉,讓人民群衆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衛市委書記何健表示。


WuHan Yukil